文章来源:后王电子 时间:2025-09-11 10:17:27
本文档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食品安全抽检报告整理,旨在对高频出现的不合格检验项目进行分类说明,包括其定义、标准限值、潜在危害及主要原因,以供参考。
指示食品受致病菌污染的程度,与加工环境卫生、储运条件控制密切相关。
说明:反映食品卫生状况的指示性微生物指标。
主要涉及食品:熟肉制品等。
危害:超标会破坏食品营养,加速腐败变质,可能引起腹泻等肠胃不适。
主要原因:生产原料初始菌落数高、加工过程卫生控制不严、包装密封不佳、储运温度不当。
说明:评价食品卫生质量的重要指示菌,提示受致病菌(如沙门氏菌)污染的风险较高。
主要涉及食品:熟肉制品等。
危害:食用超标食品可能导致肠道疾病、呕吐、腹泻等症状。
主要原因:原料或包装污染、生产人员卫生不达标、加工器具消毒不彻底。
说明:真菌污染指标。食品受污染后会腐败变质,失去食用价值。
主要涉及食品:冲调谷物制品、坚果粉、食用淀粉等。
危害:有的霉菌会产生毒素,长期食用可能危害健康。
主要原因:原料或包装材料受潮霉变、生产环境潮湿、设备清洁不到位、储运条件控制不当。
源于种养殖环节违规或不当使用农药、兽药,是食用农产品的主要风险点。
常见项目:毒死蜱、氧乐果、灭蝇胺、腐霉利、克百威、氟虫腈、吡虫啉、多菌灵、腈苯唑、水胺硫磷、唑虫酰胺、氰戊菊酯等。
主要涉及食品:韭菜、芹菜、豇豆、普通白菜、生姜、香蕉、梨、茶叶等蔬菜水果。
危害:长期摄入超标食品,可能对人体神经系统、肝脏、肾脏等造成损害,并有致癌、致畸风险。
主要原因:绝大多数原因均为农户对农药安全间隔期不了解,违规使用或滥用农药;也可能为环境迁移性污染。
常见项目:
禁用兽药:克伦特罗(“瘦肉精”)、氯霉素、呋喃西林代谢物、氧氟沙星、诺氟沙星、金刚烷胺、地西泮、五氯酚酸钠等。(不得检出)
限用兽药:恩诺沙星、磺胺类(总量)、多西环素(强力霉素)、氟苯尼考、甲氧苄啶、尼卡巴嗪、甲硝唑等。
要涉及食品:鸡肉、鸡蛋、牛肉、淡水鱼、蜂蜜等。
危害:摄入禁用或超标的兽药,可能引起过敏、耐药性、头晕、头痛、肝肾损伤,儿童食用氟苯尼考蛋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。
主要原因:养殖户为防治疾病违规使用禁用兽药或不遵守休药期规定;饲料中药物残留交叉污染。
常见项目:4-氯苯氧乙酸钠、6-苄基腺嘌呤(6-BA)。
说明:国家明确规定豆芽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。
危害:违规使用虽毒性较低,但长期摄入安全性未知。
主要原因:生产者为了抑制豆芽生根、提高产量而违规使用。
包括超范围使用(未允许用此类食品)和超限量使用(用量超过标准)。
常见项目:
苯甲酸及其钠盐:超范围用于豆干类食品。
脱氢乙酸及其钠盐:超限量用于熟肉制品、糕点、坚果。
山梨酸及其钾盐:超限量用于葡萄酒。
丙二醇:超限量用于糕点。
防腐剂混合比例之和:多种防腐剂同时使用时,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得超过1。
危害: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肝脏、肾脏、骨骼生长造成损害。
主要原因:企业为延长食品保质期,弥补生产工艺卫生不足,超范围或超限量添加。
常见项目:
甜蜜素、三氯蔗糖:超范围用于葡萄酒(不得使用)。
糖精钠:超范围用于糕点类粽子。
危害:长期过量摄入可能对人体肝脏、神经系统造成损害。
主要原因: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(用甜味剂替代糖)或改善产品口感而违规添加。
常见项目:
诱惑红:超范围用于水果罐头。
苋菜红、胭脂红、日落黄、亮蓝:超限量用于蜜饯凉果;或标签宣称“无添加”却检出。
相同色泽着色剂混合比例之和:多种色素混合时,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不得超过1。
危害:长期过量摄入合成色素可能加重儿童肝脏负担,导致多动、过敏等症状。
主要原因:企业为美化产品色泽,吸引消费者购买而超范围、超限量使用,或未如实标注。
常见项目:二氧化硫、亚硫酸盐(以SO₂计)。
主要涉及食品:蜜饯凉果、豆芽。
危害:过量摄入可能引起恶心、呕吐等胃肠道反应。
主要原因:生产企业为追求产品外观白净、色泽好看而超量使用。
反映产品品质、新鲜度或营养成分未达到标准或标签明示要求。
酸价:反映食品中油脂的酸败程度。超标会产生“哈喇味”。
涉及食品:糕点、面包。
危害:可能导致肠胃不适。
过氧化值:反映油脂是否氧化变质。
涉及食品:坚果与籽类食品(如葵花籽)。
危害:超标食品可能导致腹泻、肠胃不适。
主要原因:原料采购把关不严、产品储存运输条件不当(如高温、光照)。
酒精度:白酒、葡萄酒的酒精度与标签标示值不符。
原因:用低度酒冒充高度酒;或生产检验能力不足。
氨基酸态氮**:酱油的鲜味和品质指标,含量越低品质越差。
原因:发酵工艺不足、为降低成本故意掺假。
果糖和葡萄糖**:蜂蜜的主要成分,含量不足可能是掺假蜜。
原因:用糖浆造假或蜂蜜不成熟。
界限指标(如锶、偏硅酸):矿泉水区别于其他饮水的核心指标。
原因:水源波动或使用非矿泉水冒充。
涉及项目:蛋白质、维生素A、维生素B1、泛酸、二十二碳六烯酸(DHA)、铁、钠等。
主要涉及食品:婴幼儿配方食品、保健食品、特殊膳食食品(如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)。
危害:营养成分不达标无法满足特定人群的营养需求,影响生长发育。
主要原因:生产企业未按标准添加营养强化剂;原辅料质量不达标;生产过程中搅拌不均匀或加工损耗。
挥发性盐基氮:动物性食品腐败变质的指示性指标,值越高越不新鲜。
涉及食品:海水鱼等水产品。
原因:产品宰杀后储存温度不当、时间过长。
酸度:反映乳制品的新鲜程度。
涉及食品:羊乳等。
原因:原料乳质量差、杀菌不彻底、储运温度不当。
源于环境污染或生产加工过程迁移,可在人体内蓄积,危害严重。
涉及食品:水果制品(蜜饯)、甲壳类水产品(爬爬虾)。
危害:具有蓄积性,对神经系统、造血系统、肾脏、骨骼等造成慢性损害。
主要原因:种植/养殖环境(土壤、水)污染;加工设备、包装材料迁移。
涉及食品:油脂及其制品。
危害:强致癌物,具有致畸、生殖毒性。
主要原因:原料在高温烘干、炒制过程中产生;加工中接触润滑油污染。
涉及食品:水产制品。
危害:国际公认的强致癌物,具有肝毒性。
主要原因:原料不新鲜;加工卫生条件差。
涉及食品:饮用天然矿泉水。
危害:长期饮用超标水可能增加癌症风险。
主要原因:水厂臭氧消毒时,天然含有的溴化物被氧化生成。
涉及食品:花生、坚果及其制品。
危害:强致癌物,主要损害肝脏。
主要原因:原料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储存霉变;生产环节未挑除霉变颗粒。
总结:食品安全涉及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。发现的问题集中反映了生产经营者在原料把关、生产过程控制、仓储运输、标签标识等方面存在的漏洞。消费者应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产品并关注官方抽检信息。